各國限塑的反思
看到《加拿大宣布將在2021年底禁止使用塑膠袋》這則新聞,我個人當然很樂見國際間對於塑膠的管制作為。
自從1850英國化學家帕克斯(Parkes)合成聚合物硝化纖維素塑膠,之後美國化學家厄特(Hyatt)改變硝化纖維素塑膠的成分,製成第一種人工合成的熱可塑性高分子——賽璐珞(celluloid)
各種塑膠就開始逐漸被發明出來,也深深影響人類的生活。
不可諱言,塑膠不僅提高生活的便利性,也大大增進文明的進步。
甚至,第一個現代塑膠袋在1959 年,被瑞典工程師 Sten Gustaf Thulin 發明出來,是要解決使用的紙袋使森林被過度砍伐的「環保」問題。
因為相較之下,塑膠袋比紙袋堅固得多,理論上重複使用將能解決紙袋不耐用導致的環境問題。
然而事與願違,塑膠袋確實取代了紙袋,但也因為塑膠袋的不易分解、便宜、防水、耐熱、耐酸鹼等優點,反而成為廢棄塑膠袋的處理缺點。
不過,我通常喜歡從不同面向來看問題。禁止塑膠使用本身目的是好的,但是否真的對環保是件好事?
問題是出在使用過量,還是回收上?
禁止之後,民眾會改用什麼替代?而這個替代方案,會不會又帶來另一個災難?
難道改用紙袋就更環保嗎?
這點似乎還有爭議。
從原料、生產過程來看,紙袋製造過程會比塑膠消耗更多水和能源,它們也更重,得耗費更多資源進行運輸,根據英國環境署的數據,要和可回收利用的塑膠袋一樣環保,紙袋必須被重複使用 3 次。
更別說最近很流行的環保吸管、環保杯,有近一步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。(參考:你還在「文青式減塑」?別再誤會紙吸管比較環保了)
因此,更全面性的思考源頭、生產、使用、回收等整個商品足跡,才會是比較客觀來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案。
至於近期逐漸回歸數十年前曾經流行過裸裝零食店「小豆苗」型態的「無痕裸裝商店」,雖然減少了包材、也減少了浪費。不過,就食安的角度來看,反而拉升了風險。
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,也沒有最佳的選擇。選擇其一便也等於失去另一邊。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;兩利相權取其重。試圖在利害兩端找尋最佳的平衡點。
0 回應:
張貼留言